改革开放以来,口岸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,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改革开放之前,我国对外开放的口岸数量少、规模小。1978年,全国仅有开放口岸51个,这些口岸基础设施落后,通行能力严重不足。
改革开放后,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,对外贸易持续增长,这给主要承担外贸货物进出口的沿海港口口岸造成了极大压力,压船、滞港成为全国港口口岸的“通病”。针对这种情况,国家适时增开了一些水运口岸,缓解矛盾。
深圳、珠海、汕头、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后,为适应“三来一补”贸易迅猛发展的需要,国家在经济特区增开了一批陆路、水运口岸和直接往来港澳地区的起运点、装卸点。
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,为支持沿边地区边贸、易货贸易和跨境旅游发展,国家又增开了一些边境铁路、公路口岸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由沿海、沿边地区向内地深入推进,又相继开放了一批航空、水运、陆路口岸。
从“九五”开始,我国新开和扩大开放口岸按照“布局合理、效益优先”原则,实行规划管理。截至2008年11月底,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已达269个,是1978年口岸开放数量的5.27倍。当前,全国基本形成了全方位、立体化口岸开放格局。
30年来,口岸通行能力大幅提升。据统计,1978年至2007年,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206.4亿美元增加到2.17万亿美元,增长了104.1倍;外贸进出口货运量由7033万吨增加到24.29亿吨,增长了33.5倍;出入境交通工具由32.5万艘(架、列、辆)次增加到3033万艘(架、列、辆)次,增长了92.3倍;出入境人员由565.8万人次增加到3.54亿人次,增长了61.5倍。
如今,我国港口货运量和国际航海运输能力迈入世界前列。30年来,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口岸外贸货物吞吐量由1978年的5000多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8.5亿吨,增长了36倍,承担了我国76%以上的外贸进出口货运量。2007年我国港口国际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创纪录的1.1亿标准箱,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