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有关以外贸带动内需的观点颇为流行,其本意是刺激出口以促进经济增长。但是,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和中国经济转型期,我们需要对出口的经济拉动作用保持全面的理解。
在全球市场(尤其是欧美市场)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,作为世界主要的出口国,中国出口回落是意料之中,如果想要提高出口规模,有一些特别的刺激手段,如提高出口退税率、汇率贬值或其他补贴政策。但这些策略基本不可取:其一,这也许会引发其他国家与地区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,毕竟中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日常消费品,与几乎所有贸易国企业都存在竞争关系;其次,中国出口继续贴补国外消费者也是等于延续国内的福利损失。
需要确定的是,在全球经济衰退期,对一些不具有竞争力的出口企业的倒闭,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。其次,即使没有此次全球性危机,中国以要素价格为主要竞争力的出口也可能会下降,主要原因是人民币的平稳升值状态、通胀以及人工等要素价格的提高等因素。根据统计分析,2001-2007年,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得到加强,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由比较劣势转变为比较优势,资源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较劣势相对加剧。但是2008年开始,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比较优势开始下滑。
支持“以外促内”的一个说法是,外贸“依存”度并不等于国民经济对外贸的“依赖”度,更不等于风险度。这对于小型经济体而言,如新加坡、中国香港地区,这个说法是成立的,但是对于大国则可能是不成立的。小经济体主要是转口服务贸易,或本地产能较小而容易寻到市场。若中国这样的大国高度依赖外贸的话,一旦国际需求衰退,国内无法消化所有过剩产能就会导致一些出口企业倒闭,不利于可持续发展。
此外,“以外促内”的支持者认为,通过稳定外需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,为扩大内需尤其是最终消费增强货币支付能力,同时也增加投资机会,即稳定外需就是稳定内需。可以说,这种认识在中国经济起飞阶段是具有积极意义的,不过,随着中国依靠投资和贸易的发展模式需要转型之际,我们发现,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所占比例仍待进一步提高。尽管外汇储备从2001年的2000多亿美元上涨到目前的20000亿美元,但是普通民众消费力的提高仍需努力。这说明,如果不是共享式的出口增长,“以外促内”值得商榷。
无疑,中国需要出口增长,不仅需要共享式的出口增长,也需要积极探讨促进贸易的多元化方式。近日,在泰国举行第十二次中国与东盟(10+1)领导人会议、第十二次东盟与中日韩(10+3)领导人会议、第四届东亚峰会等会议,中国就期待推进中国-东盟自贸区建设。去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超过2300亿美元,比前年增长14%。如果双方继续努力,那么保持贸易增长势头值得期待。
此外,我们目前也需重视转型问题,对于以往我们所拥有的竞争优势,我们需要更加长远而审慎的考虑。中国需要推进贸易结构的转型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增长,一是研发高科技产品,尽管这需要长期的过程,但这是我们未来应该为之努力的。其次是需要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,从简单的加工制造到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、品牌价值和生产质量。还需要重视服务业的发展,提振内需。